安徽芜湖市第一中学多名高三学生,在运动后住院治疗,引发社会关注。 据芜湖市第一中学的通报称,学校组织高三学生跑操训练,其中一个班的体育老师,在训练前安排本班学生做了多组下蹲热身运动。第二天,部分女生感觉腿部不适,后来陆续有同学到医院检查,共13人被要求住院观察治疗。
住院学生此次普遍出现了横纹肌溶解症,其中有的人症状很严重,正常人肌酸激酶指标一般在140以下,这次最严重的学生指标到了20多万。 横纹肌溶解症,俗称肌肉溶解,但其实这只是通俗的说法,肌肉并不会真的溶解,而是肌肉细胞破裂,细胞内蛋白质等物质进入血液,引发一系列症状。横纹肌溶解症的病人,一般会出现肌肉的肿痛僵硬,这和一般的酸痛是有区别的,常会伴随全身突然的发热与乏力,有的人还会出现深色尿液。
引起横纹肌溶解症最主要的原因之一,就是超出身体承受范围的剧烈运动,比如大量深蹲、超长时间跑步等。 这次中学生们锻炼却练进了医院,舆论分为两种意见。 一种声音认为,如今的学生们太娇生惯养,平时疏于锻炼,导致身体素质太差,成了温室花朵。
另一种意见认为,孩子们平时学习根本忙不过来,哪有时间锻炼,责任不在孩子和家长,而在教育环境;另外学校老师的训练安排也有问题,一上来就安排大量深蹲练习,这是出事的直接原因。 学校其实也有苦衷。加强学生体育锻炼,本是好事,但其中却蕴藏风险,比如这次的住院事件。
其实,体育运动本身,就包含着受伤等风险因素,有的家长不理解,学校就有些两难。有的学校干脆一刀切,为了规避风险,不安排有强度的体育锻炼,做做操摆摆样子应付了事,但这样长期来看,受损失的其实还是孩子。 那么,目前中国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到底如何? 教育部去年公布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情况,中小学生的体质出现好转迹象,大学生的体质却在持续下降。
显然,在应试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天之骄子,缺乏锻炼习惯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小学阶段。 看起来,年级越高,升学压力越大,坚持锻炼者的比例就越小,体质也就越差。 这还是和教育大环境息息相关,和应试压力有关。
教育部门试图改变这种现状,通过应试调控,希望加大对体育的重视,比如中考体育加分。不过,这是否真能彻底改善中国孩子的体质? 教育部有关中小学生体质好转的调研结果,有可能只是体质测试带来的假象,是学校和家长针对性提高学生考试指标的结果,学生只是不断强化测试项目的成绩,没纳入考核的运动项目没人参加,体育考试是合格了,但身体综合素质的改善又有多少? 比如,小学生只训练跑步、跳绳、仰卧起坐、体前屈等考试项目,其他运动项目基本不参加,打篮球怕磕着,踢足球怕闷着,如此锻炼,怎么可能全面提升学生体质? 到了高中、大学阶段,强化学习、题海战术是基本功夫,体育锻炼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,身体素质下滑无可避免。据央视调查,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30%,也就是说,三成大学生身体素质不合格。
但如果因此指责孩子不锻炼、娇生惯养,就有些偏颇了。 除了升学压力的掣肘,另一个决定孩子是否有运动习惯的关键因素是:家长自己。 指责孩子前不妨换位思考一下,中国的成年人,有良好运动习惯的,又占比多少? 前一段时间的刘畊宏热潮中,锻炼者受伤的新闻比比皆是。
平时不练,没有锻炼习惯,心血来潮时大干快上,结果练出了横纹肌溶解症。 所以,孩子们不锻炼,可能只是个伪命题,真相很可能是家长自己也不锻炼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中,重文轻武,重视文化教育而忽视体能运动。
投射到社会上,很多家长忽视孩子运动的重要性,嘴上重视,行动上忽视,甚至有些父母自己对运动就很不屑,这种消极的应对情绪会传染给孩子,进而导致孩子缺乏运动锻炼的热情。 从大的社会制度文化角度看,短期内想改变什么并不现实。 有关部门在给学生减负、在引导学生们更多参与体育活动,但高考指挥棒和应试压力依然存在,大部分人只有通过高考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,自然会把大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习中,而忽视体育锻炼。
不过从小的家庭范畴看,想让孩子动起来,也许更需要家长先动起来。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最好阶段,就是家庭时期的体育教育,是成长阶段的耳濡目染。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老师,有一个爱锻炼的家长,会更容易让孩子爱上运动。
所以,成年人挤一挤闲暇时间,自己去跑一次步、跳一次操、打一次球……不光是为了自己,还是为了孩子。 (二头) 。